索引号: | 014252928/2024-00004 | 信息分类: | 科技、教育/教育 / |
发布机构: | 市教育局 | 发文日期: | 2024-02-21 |
文号: | 无号 | 主题词: | |
信息名称: | 市教育局2024年工作计划 | ||
内容概览: | |||
时效: | 有效 |
市教育局将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围绕“办学理念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育设施一流、教育质量一流”工作追求,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抓手,全面落实连云港“十四五”教育规划。把2024年作为教育“优质均衡突破年”和“满意度提升年”,继续坚持强党建、提质量、促均衡、重队伍、优服务、保安全,促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2024年主要目标是:顶层设计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省级、国家级优质均衡县区创建,指导赣榆区通过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验收并争创国家级,推动连云区、开发区、景区达到省级标准并申报验收。全力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夯实教育强市建设支撑,学前教育普惠性覆盖率达到85%以上,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0%,保持位列全省前五;义务教育省学业水平测试优秀率位居苏北前列;高考本一达线率、尖子生数量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能力持续增强,新认定市级产教联合体不少于2个。推动连云港师范学院创建工作完美收官,配合江海大做好新校区开工建设工作,推进康达学院强化特色医药专业建设。到2025年,连云港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创成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至少1个,省级3-4个;到2027年,力争实现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全覆盖;到2030年,75%以上县区创成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聚焦教育发展关键环节,实施教育质量提升“七项工程”。
一是聚焦党的领导,实施思政育人工程。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要求,按要求配齐学校党组织书记。深化连云港特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3年努力,建设特色学校20个、打造思政“金课”200节。加强教育系统意识形态管控,确保稳定有序。二是聚焦优质均衡,实施扩优提质工程。开展“三优”行动:即“优学乡村”行动,推动农村学校探索小班化办学,提升办学水平;“优生优教”行动,瞄准清北等顶尖高校,组织尖子生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成绩提升等辅导,提高升学质量;“优评促学”行动,总结我市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经验,研究出台新时代连云港教育评价改革方案,发挥评价制度指挥棒作用。努力满足学位需求,2024年新建学校4所、改扩建9所,新建幼儿园10所;新高开发区分校、灌云高新区高中、新海初中科苑路校区8月投用、秋季招生。强化优质均衡建设,推动赣榆区申报国家级优质均衡发展县区,力争实现零的突破;海州区、连云区、开发区、景区申报省级优质均衡发展县区。进一步优化集团化结对办学措施;在今年已撤并10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17所的基础上,继续科学推进撤并。实施高品质高中创建、特色高中培育、县中提优培强“三项行动”,提升整体升学质量。三是聚焦人才培养,实施产业支撑提升工程。提高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水平,支持江海大加快博士点建设,推动新校区动工建设,促进海洋特色专业快速发展;配合师专全力做好创本迎评准备,确保高质量通过教育部现场验收。做好2024年1.8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前对接我市教育、卫生等行业招聘,推进“访企拓岗”,帮助毕业生提早就业。提高产教融合服务能力,对接产业需求精准调整专业,探索校企双向培养模式,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培养更适应企业工艺、设备和技术要求的人才。提升职业教育贯通培养能力。加强省级现代职教体系“5+2”贯通培养衔接,完成贯通项目30个以上。加强与南工、南理工等高校的沟通合作,争取在徐圩新区合作培养高层次石化产业人才。四是聚焦能力提升,实施强师铸魂工程。强化师德教育,利用第40个教师节契机,筹划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新招聘教师重点向劳动、心理等紧缺学科倾斜。组织中小学新课标教学能力过堂活动,集中评比教师教材把握、教学演课和组织班主任德育工作、心理健康等能力,择优在全市示范展示,激发教师争先积极性。发挥“花果山教育英才”、省“苏教名家”“教学名师”等各类骨干带头作用,建设“卓越校长、教师工作站”“骨干教师团队”等共同体,推广先进教学和管理经验。五是聚焦智慧教育,实施数字化优教工程。优化智慧教育应用基础,推动建设智能体育、机器人、元宇宙等智慧教学应用场所。拓展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城乡空中课堂覆盖学校提高到300所;聚合国家、省、市优质教育数字资源,让所有学生通过云海在线实现“即点即问即学”。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指导中小学校开齐开好实验教学课程。六是聚焦服务水平提升,实施校园规范管理工程。精准化完善课后服务体系,强化科技、艺术、劳动等特色社团建设,引进和利用丰富社会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要。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落实《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加强非学科机构的规范审批监管。着力提高食堂、校服、学生配餐等教育服务的综合管理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七是聚焦学生成长,实施关爱育人工程。在努力实现“学有优教”的同时,高度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强化家庭教育指导,营造更好协同育人氛围。对心理问题和疑似失学学生,“一生一档”、结对帮扶;推广赣榆试点经验,对留守、孤儿等特殊学生,利用闲置校舍集中提供“家庭式服务”,并统筹安排送教到校,防止失学失管;建好用好专门学校,助力未成年学生矫治不良行为。扎实推进学校建筑、燃气等校园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推动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达标建设,进一步强化学校周边环境和校车管理,切实守护师生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