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首页 工作计划
索引号: 014252928/2025-00004 信息分类: 科技、教育/教育 /
发布机构: 教育局 发文日期: 2025-03-18
文号: 无号 主题词:
信息名称: 2024年教育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安排
内容概览:
时效: 有效

2024年教育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安排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3-18 14:28:06

2024年,全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全市教育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坚持政治方向,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高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成立党纪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专题工作方案,全面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坚持领导班子会议“第一议题”学、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开设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原原本本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政教育。压实教育系统党建工作责任,全力推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全市313所中小学完成改革任务,完成率达98.1%。制定实施《连云港市民办学校党建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召开全市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推进会,促进提升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水平。制定实施《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方案》,在连高校和各中小学开展集中宣讲活动。深入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项目,举行全市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赛课以及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展示,推进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三个“一体化建设”,促进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4人获特等奖,13人获一等奖,19人获二等奖。形成精品思政课程73项、课程思政104项、德育实践课程22项。《连云港:“山海课堂”展现思政育人新气象》获评省级典型案例,《深化思政育人新实践》在《江苏教育》杂志头版专题刊出,系统介绍连云港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断强化教育督导工作实效。推进两项评估监测工作,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监测达标比例84.38%,较上年度提高4.17%;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监测达标比例89.3%,较上年度提高4.7%;连云区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区评估,赣榆区、连云区、市开发区通过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评估。

二、谋划教育发展,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高位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出台《连云港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方案》,立足港城实际,强化问题导向,全面实施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深入研究“十五五”时期连云港市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创新重点、难点问题,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连云港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思路》。完成《连云港市市区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修编。力推中小学项目建设。全市完成中小学校安工程项目21个,改造校园校舍12万平方米。完成省、市民生实事13所中小学建设任务。持续推进“十四五”规划国家基础教育重点工程学校建设,全市39个建设项目已投入使用36所、竣工1所。推进智慧教育建设。赣榆区、海州区通过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建设评估,市教育局获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第三期试点市,11所中小学获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第三期试点校,推进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出台《连云港市教育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全市投入1.2亿元推动大规模教育设备更新改造。

三、坚持内涵建设,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全市新建幼儿园10所,7所幼儿园完成省优质幼儿园现场评估,41所幼儿园完成省级复审,省、市优质资源覆盖率达96.82%。认定普惠性民办园156所,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达91.29%。组建“连云港市学前教育教研共同体”,成立连云港师专助教团队,培养课程游戏化教研骨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印发《连云港市高效办成教育入学“一件事”实施方案》,优化入学报名流程。全面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随迁子女享有公办学位就读。联合印发《关于建立连云港市未成年人控辍保学协作配合机制的通知》,完善行政督促复学机制,确保联控联保实效。制定《“优美村校”创建评估标准(试行)》,开展“优美村校”评估,推动一批优质学校成长。打造连云港市融合教育管理平台,推动融合教育科学、规范管理,《小桔灯点亮回家的路》推荐评选2024 年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创新案例。围绕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品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等,推进内涵建设,全市基础教育学校立项省内涵项目22个,承办全省第八批品格提升工程研修活动。全市15所中小学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高中教育多元特色发展。推动南京师范大学与新海高级中学深化高校、高中“双高”合作,共建新海高级中学开发区分校,突出艺术、体育、科学科技类人才培养。赣榆高级中学、海州高级中学入选省第二批高品质示范高中项目学校,海头高级中学立项省首批高品质特色高中项目学校。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发展。承办2024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支持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推进省级产教联合体建设,建立连云港新医药、数字商务、水晶珠宝、建筑、汽修等5个产教联合体。对接市“三新一高”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新增中高职专业10个,调整优化中职专业5个。评估认定市级产业学院17个、市级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项目9个。推进省职业教育“双优计划”项目建设,中医药高职校、连云港中专获评江苏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高等教育注重内涵建设。支持江苏海洋大学推进海洋领域优势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入选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推进连云港师范学院创建工作,完成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现场考察。康达学院新增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等11个专业,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分别牵头成立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服务(数字财经)产教融合共同体。加强就业指导,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等促就业专项行动,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00场,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持续推进。9个项目获批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建设项目,3个项目分别获批省级优质项目化基地、养教联动基地、游学基地。

四、强化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举办庆祝第40个教师节系列活动,开设《躬耕教坛,薪火相传》专刊、《择一业,终一生》专栏,开展“我的教育故事”微视频展播,开展“教育家精神”宣讲活动,展示教育教学成果和典型教师事迹。深入推进“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新建“四有”好教师团队37个。全面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深化教师管理改革。动态管理教师编制,创新招聘工作办法,全市共招聘新教师1235名,其中724名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提高教师编制使用效率,完成新海高级中学开发区分校和武圩实验学校2所新建学校的教师人员配备、干部队伍架构。持续推进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全市教干教师交流比例18.81%。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成花果山教育英才第一周期建设,评选卓越教师、卓越校长45名、卓越团队31个,创新建设7个“花果山教育英才联盟党组织书记(校长)工作站”。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评选推荐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333工程”培养对象18名。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建立领航、领军、领雁教师骨干教师发展团队80个。组织开展名师名校长培养,入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1人、第三批省“苏教名家”培养对象4名、批省“教学名师”15名、“江苏教师年度人物”2名。推进南北教育合作交流,派出挂职跟岗教师204人。我市在2024年全省“教海探航”教师征文评选中成绩居全省首位,蝉联“十五连冠”。

五、深化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素质教育实效。完善体育评价机制,推进全市体育中考可视化、数字化进程。完善市级青少年体育竞赛办法,开展体育竞赛12项。开展第八届艺术展演工作,遴选96个艺术表演类节目、1700件美术作品参加市级展演展评,推荐54个节目和作品参加省级展演。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获评省“最美班级”、“最美社团”12个。扎实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全市中小学生参与实践活动39万人次,举办第十一届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开展基地“劳动教育与思政融合”“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劳动教育与科技融合”等专题教研活动,丰富劳动教育形式,深化劳动教育育人实效。新海高级中学、海头中心小学获评首批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创新推进近视防控工作,建立近视防控“三员”监督模式,加强校园近视防控工作监督指导。“润心”工作走实走深。建立市县校三级“润心”工作专班,开展中小学“精准滴灌·润心护苗”专项行动,健全五级“包保制”,完善网格化管理。举办首届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面向100所村镇中小学开展“流动的心理课堂—乡村百校行”专题送教活动。建设14个省标准化初中心理辅导室。17所学校入选国家卫健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少年心理健康同伴支持”项目实验研究学校。海头中心小学案例入选教育部“向阳花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教师典型案例,典型经验《注入心动力,惠及每一个》在《江苏教育报》头版头条宣传推广。信息素养提升实现突破。承办2024年江苏省中小学生实验能力大赛,我市荣获省个人一等奖7名、二等奖1名和团体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1名。参加2024年“领航杯”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荣获省一等奖 53 项、省二等奖91项,获奖数居苏北第一、全省第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发布“云海润心、共育成长”微讲座22篇,开展“千师访万家”全员家访和“重点学生重点访”专题家访活动,提升广大师生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7期,100万名家长、学生参与。全面推进“三优工程”。深入实施“优学乡村”工程,认定小班化教学改革试点学校38所、达标创建试点学校39所、扩优示范试点学校32所。建立9个城乡教研共同体,开展“帮扶式”教研活动,助推乡村课堂提质增效。推进“优评促教(学)”工程,完成“家长评教”普评工作,组织全市42.1万名家长走进学校开展评价。积极探索“优生优学”工程,启动学科奥赛培养基地校建设,确定新海高中、赣榆高中、东海高中和惠泽高中为数理化生信五科奥赛培养基地校,优化普通高中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六、筑牢防护屏障,发展环境全面优化

巩固深化“双减”成效。实施连云港市“双减”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开展“‘双减’·好故事”、“‘双减’·好家教”、“双减”示范校评估,征集优秀实践案例180余篇开展校外培训“治理规范月”专项行动,健全违法违规学科类校外培训预防、发现、处置工作机制,依法依规从严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加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监管,全市审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400家,公布“白名单”机构201家。强化“明厨亮灶”建设。实施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校园餐”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联合开展校园食品安全排查督查、学生餐与饮用水安全专项监测,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实现“明厨亮灶”建设全覆盖,2710个食堂接入视频监管系统。切实保障校园安全。制定实施《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开展校园消防审验问题整改,95所学校、119楼建筑完成整改任务。常态化开展安全教育,全市中小学共进行安全主题教育435场次、防欺凌专项教育436场次,组织应急疏散演练1150场。推进预防中小学生溺水专项行动,完善网格化管理和家校联系制度,开展游泳技能训练2.1万人。加大平安校园建设力度,赣榆区、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成功创建省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县、建设高校。全面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合格警务室创建100%和学校专职保安员配备率、学校封闭化管理率、一键式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城镇学校“护学岗”配备率5个100%。

2025年全市教育工作思路是,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教育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紧扣“守正创新”主题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分析把握教育发展新形势、找准发展定位和工作目标,创新工作举措,深化综合改革,紧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坚定不移推动我市教育改革发展提质增效。

2025年教育工作目标是,加强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让清风正气充盈校园。优化教育布局,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量质双升。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特色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着力锻造名优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强化“五育并举”,助推学生健康快乐、幸福成长,全力推进港城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早谋划、早启动,强化目标导向,坚持质量核心,重点推进六个方面工作。

一、打开教育党建工作新格局

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基础。抓好学校党建工作,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开展全市教育系统“桃李红韵,先锋培育”系列行动,促进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化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出台学校议事规则指导意见,推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走向深入。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把控力。严格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健全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常态化召开意识形态联席会,定期开展阵地风险排查。加强网评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知网、懂网、管网、用网能力,强化信息化手段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应用,做好重要敏感时间节点校园稳定及意识形态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做好新时期教育发展规划。召开全市教育大会,研究制定《连云港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和系列配套文件,明确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和举措。

二、拓展全面育人工作新路径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锻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举办第二届大中小学“红心不负新时代—强国精品课”展评展播活动,开展课程思政赛课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展示活动。切实加强德育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深化落实“五育”并举,中小学校开齐开足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和品牌校40所。深入推进中小学“精准滴灌·润心护苗”专项行动,编制家庭教育读本,开展“一小两化”沙龙式家长会。开展德育成果评选,认定一批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个案、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优秀案例。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实施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探索小学课间“15分钟”,实现学校体育俱乐部全覆盖,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提高学生体质监测信息化水平,完善测试、公示和干预机制,开展全学段学生体质抽测。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艺术比赛、影视文化艺术周活动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开展“创客社团”、编程社团、科技制作社团等,全力打造“信趣”,助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举办全市中小学生实验能力大赛和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承办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综合推进卫生防控工作。全市中小学生实施免费健康体检,加强体检信息化建设,将脊柱侧弯等纳入体检项目。继续开展全市近视调查监测和公示工作,扎实推进儿童青少年综合防控近视工作。巩固深化“双减”成效。推动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体育、劳动、阅读、科学教育等活动。持续做好科学教育、劳动教育加法,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社会资源,增强课后服务有效性、吸引力。

三、打造基础教育发展新优势

推动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优质幼儿园12所,提升普惠性幼儿园公办幼儿园覆盖率,推动1-2个县区开展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认定。大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名校+新校”、教育教学共同体、跨学段联盟等发展,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94%以上。强化属地责任,推动赣榆区、连云区接受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督导评估,加快推进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创建评估。全面促进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推动灌南高中等3所学校完成省星级普通高中复审、赣榆经济开发区高中完成三星级普通高中评估认定,推进赣榆高中、海州高中、海头高中高品质高中、特色高中建设。推进内涵项目建设,新立项省级项目20个。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出台《连云港市“十五五”中小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培育市级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县区、试点校、试点项目。推进“十五五”智慧校园建设,启动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区域人工智能体验中心,实现育人方式变革。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落实《连云港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方案》,培育第二批市级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推进首批省市级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形成典型案例,提炼其理论和实践成果,强化典型案例的推广应用工作。

四、实现服务发展能力新提升

推动职业院校提档升级。按照“提前准备、紧抓契机、对标创建”思路,推进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支持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对标“双高计划”标准提高水平,推动职技院、中医药高职校、连云港中专、工贸高职校对标职教本科、高职院校设立条件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争取相关事项列入省“十五五”专项规划。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接我市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需求,服务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专业结构优化,进一步形成紧密对接我市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立项省级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30个。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强化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依据行业人才需求,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持续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示范组合建设,促进9个市级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实体化运作。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支持江苏海洋大学提高办学质量,推进博士授予单位创建,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推动师专持续做好连云港师范学院建设完善工作。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制,持续推进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支持学校开展各类招聘活动,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五、展现教师队伍建设新气象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月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宣传展示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形成良好师德风尚。持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高质量做好教师招聘,全市招聘在编新教师1000名,系统做好各县区教师招聘补充工作,加强音体美、劳动、心理健康、思政课教师补充。深层次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强与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沟通,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专业技术岗位和绩效工资的统筹管理。区域内教师交流比例达15%以上。持续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机制探索创新,优化人才引进办法,引进高品质教学团队、高技能专门人才。修订花果山教育英才计划,每年引进3名左右高水平奥赛教练、竞赛类青年人才,20名左右高素质教学类、技能类青年人才。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加强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建立校长、骨干教师三级培训培养体系,打造人才培育新梯队。优化人才培训培养品质,创新实施“优秀教师组团牵手乡村学校431工程”,引领教师强化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行动自觉。强化市教师发展学院等发展机构内涵建设,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六、营造教育健康安全新环境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完善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教育安全工作体系,坚决管住关键时段、重要阵地和重要对象,加强学生人身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校车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防溺水安全等管理与宣传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安全素养,牢牢守住校园安全稳定底线。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加强中小学食堂与校外供餐管理,推进省中小学阳光食堂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应用,将中小学自营食堂、校外供餐企业全部纳入“阳光食堂”监管平台统一监管体系。加强学校需求商品管理,持续做好市“阳光食堂”直采平台工作。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全流程监管。加强与科技、文旅、体育等部门的协同配合,校外培训机构全部纳入全国平台监管,严格落实培训场地、培训材料、培训人员等要求,规范办学行为。紧盯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和重点县区、学校周边等热点区域,深化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动态管理、定期更新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及时向社会公布。

连云港市教育局

2024年12月23日


主办单位: 连云港市教育局   网站地图  
地址:连云港市苍梧路23号 电话:0518-85822181 E-mail:lygjyj@163.com
本网站所有公开信息的版权均属于连云港市教育网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网站内容前需征得同意。
网站标识码:3207000017 苏ICP备2023017687号 苏公网安备320705020106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