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灌南县教育局:发挥职教引领,全面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信息来源:灌南县教育局 发布日期:2021-01-19 09:40:45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近年来,灌南县教育局深入贯彻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部署,按照《新时代灌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灌南中专为主体,聚智改革创新,聚力校企发展,聚焦培训增效,全面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提高政治站位,高起点谋划产改工作。提高产教融合的紧密性,加大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共融共赢。一是办学联合联动。实施企业和学校一站式服务的联合培养模式,提高实施订单式培养的专业为企业职工提供可靠的就业技能保证。与县内的丰收菇业、光鼎电子等企业,县外的苏州书香世家酒店集团等公司先后与灌南中专签订了“订单式联合培训”协议,围绕化工安全、食用菌加工、酒店服务等主题,培训工人8000余人次。二是基地共建共享。通过“引进来”的方式,拓宽学生实训渠道,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县电信公司、运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入驻校内,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职业体验;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方式,拓宽职业体验渠道,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灌南中专先后与硕项湖大酒店、珀然轮毂有限公司、香如食用菌有限公司等县内企业和部分校外企业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了校外实训基地的种类和范围。三是师资互派互聘。学校方面,拓宽职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渠道,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考察、调研和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层次和更新机制,结合专业教学需要,聘请30余名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校内教学任务,弥补专业师资短缺问题。企业方面,聘请职业学校优秀教师作为企业的技术顾问,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强化责任担当,高规格做好产改保障。在积极做好校企合作培训产业工人的同时,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培训基础保障等举措,全面实施“两优一化”工程,得到了广大企业与职工群众的普遍认可。一是师资队伍优。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学校教师进企业、企业技术人才进学校的双向流动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培训现有教务人员4名、合作专业教师30名,所有专业培训人员的学历都是本科以上。严格培训管理工作,严把培训教师资质,切实提高产业工人培训质量。二是课程设置优。灌南中专现有专业实训室76个、实训基地3.1万平方米,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打造“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引领聚力”为一体的职工技能“练武场”;开办“产业工人大学堂”,通过开设技能竞赛、法律援助、直播培训、劳模风采、知识讲座等课程,引导广大产业工人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推进互联网+产改,推行互联网+培训活动、互联网+免费课堂等互动学习方式,拓宽培训渠道。三是实训现代化。统筹推进产改培训工作,既立足长远发展,又着眼当前需要,遵循“先易后难、逐步深入、梯次推进”的原则,发挥产改培训的“引领作用”、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产改培训现代化水平,为产业工人发展赋能提质和保驾护航。

坚持以人为本,高质量做好产改培训。以企业职工技能培训需求为出发点,抓好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环节,为企业职工培训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培训方案科学化。通过深入的调研决定培训的项目,瞄准企业用工需求和职工的技能需要,科学设置相应的技能培训班,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与化工产业、食用菌产业、机电技术应用等行业(协会)相关单位签订合作培训协议,明确合作培训的目的、方式、培训目标、双方权利和义务等相关内容,保证了培训合作的严谨与规范性。二是培训形式多元化。县委、县政府把灌南中专纳入服务企业“三位一体”项目考核,助力企业职工职业道德和技能素养的提升。灌南中专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将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融入学校培训企业产业工人的全过程,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纳入培训的各个层面,并按照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企业岗位群需求等,动态调控和优化培训内容。联合县人社局等部门,加大培训考核力度,提升培训成效。三是培训服务暖心化。积极做好与省市职业技能学校、县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联系沟通,及时申请职业技能鉴定,并为通过鉴定的企业工人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同时,对在培训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企业工人给予培训补贴,进一步激发全县企业职工群众参与技能培训的热情。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县经济开发区、船船舶产业园、两岸青年创业园、苏州金龙汽车等20多家企业开展了毕业生实习就业安置业务。

主办单位: 连云港市教育局   网站地图  
地址:连云港市苍梧路23号 电话:0518-85822181 E-mail:lygjyj@163.com
本网站所有公开信息的版权均属于连云港市教育网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网站内容前需征得同意。
网站标识码:3207000017 苏ICP备2023017687号 苏公网安备32070502010625号